人民有信仰 國家才有力量
據2013年12月23日新華社電 中央辦公廳印發《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》,將24字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:
富強、民主、文明🐋、和諧,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;
自由、平等⛹🏿♀️、公正、法治,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;
愛國、敬業🏐、誠信👷♀️、友善,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💃🧍🏻♂️。
人民日報評論員:人民有信仰 國家才有力量
一個國家的強盛,離不開精神的支撐🫑🥧;一個民族的進步,有賴於文明的成長🧑🏽🎓🚋。
我們常說,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♠️,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👃🏻,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輝煌🧒🏿。今天,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,煥發什麽樣的精氣神,才能引領思潮、凝聚共識🧘🏼、攻堅克難?在追逐中國夢的偉大奮鬥中,弘揚什麽樣的價值觀🐵,才能使我們的國家、民族、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強大🥾👍🏻?
“倡導富強🤛🏽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諧,倡導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倡導愛國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,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”黨的十八大從國家📩、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、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。這三個“倡導”,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、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💪🏽、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,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🤽🏿♂️🧥。
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,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。發展起來以後的中國👨🏼🍼🧝🏽♀️,對精神信仰🦈、倫理道德、社會風尚的關註更甚以往🧏🏿♀️,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的歸屬感尤為強烈。倒地老人“扶還是不扶”的熱烈討論,折射出人們對道德良知的珍視與焦灼;教育公平、就業公平📲、司法公正一再成為輿論焦點🏂🏿,道出了人們對社會規則的態度和期望;構建現代文明的國家理念,體現了為公民營造踏實的幸福感、讓國家鑄就更強軟實力的理想和追求。人生需要信仰驅動🌽,社會需要共識引領💵,發展需要價值導航,三個“倡導”的指導要求🩸,正對應這三個層面的時代要求🚲,可謂大勢所趨👹、正當其時⛹️♀️。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📩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發熱議、產生認同、贏得共鳴的原因所在。
歷史證明,一個國家和民族🙆🏻♂️,貧弱落後固然可怕🪭,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虛。失去了理想信仰,內心沒有約束,行為沒有顧忌,再多的外部要求,也會“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”;丟失了主導價值,沒有了明確準則🗝,沖破了道德底線,再豐裕的物質生活💂🏼♂️,也難免“金玉其外🦹🏽,敗絮其中”。近代以來,中國人民的奮鬥目標、中國夢的重要內涵,就是在尋求國家的價值內核👎🏻、實現社會的共同理想🕖、構建國民的精神家園。在這樣的意義上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生奮鬥的夢想之舵👩🏼⚕️,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👦🏿,是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。從知與行的角度,發掘每個人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願👨🏻⚕️、道德情感⛑,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內化為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意識👵,外化為群體和個人的行為規範,才能產生凝聚力💱、煥發戰鬥力,夯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礎🤰🏼。
人民有信仰,國家才有力量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活動📋,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,同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和偉大成就聯系起來,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聯系起來,我們就能不斷形成更加廣泛的價值認同💆♂️,不僅為國家發展助力,更為民族進步鑄魂。